氮素作为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干旱区域的循环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至8月,在所长韩兴国研究员的组织带领下,全所9个科研组的40多人参加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西样带调查,完成了约4000公里草地的土壤和植被采样(图1)。其中,生物地球化学组白娥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探讨了土壤和植物的氮的稳定性同位素(δ15N)在样带上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土壤δ15N值随着干旱指数(AI)的变成呈现钟型曲线变化模式,分界值出现在AI= 0.32处(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植物δ15N值、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基因(包括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以及土壤呼吸熵等随着AI的变化都表现出AI= 0.32的分界点。由此可以推测:在干旱区域(AI< 0.32),草地生态系统氮流失主要以气态损失为主,并且高于植物对氮的固定量;而在半干旱区域(AI>0.32),氮素主要被植物固定,其固定量高于气态的损失量。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氮同位素影响机制,提出AI=0.32为此区域氮循环的分界值,在此分界两侧氮循环的影响机制不同。这种非线性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干旱区域氮循环特征,预测养分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青年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战略先导专项B等课题的支持。
图1:研究选取草地分布区域及样点的空间分布图
图2:研究样点土壤δ15N、总氮、C/N和pH值随AI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