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1:负责人王正文研究员,主要是从植被角度出发,阐明沙地和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构建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乡土植物筛选和优化配置研发植被近自然恢复技术。目前团队成员共计7人,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特别研究助理3人,专业方向覆盖等方向。
方向2:负责人李慧研究员,主要以农牧交错带、林草过渡带等脆弱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厘清沙化退化草地恢复土壤障碍因子,解析植被-土壤-微生物关联过程,从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角度,研发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减排增汇和植物促生技术,服务于创新组群近自然修复和多功能提升的总体目标。目前团队成员共计5人,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特别研究助理2人,专业方向覆盖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
方向3:负责人雒文涛研究员,聚焦干旱、氮沉降、刈割和放牧等全球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重点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方法揭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并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沙地和退化草地定向恢复途径和对策。团队成员共计4人,包括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特别研究助理2人,专业方向涵盖植物繁殖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土壤反馈等。
方向4:负责人吕晓涛研究员,该方向聚焦我国北方沙地和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多功能协同提升科学原理和恢复技术需求,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入手,在科学理论上深入理解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的权衡和协同机制及其转换规律,明确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研发退化草地稳定修复和多功能提升的系列技术。团队成员共计4人,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特别研究助理1人。专业方向涵盖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等方向。
方向5:负责人周全来副研究员,针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开展植物繁殖生态学以及基于植物繁殖更新机理的植被恢复理论和技术研究,指导沙地植被重建、退化草地恢复与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系统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团队成员共计6人,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专业方向涵盖种子生态学、克隆植物生态学、荒漠化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