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碳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方向:负责人张伟东,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依托武陵山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运用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森林生态服务评估与提升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该研究方向团队成员8人,包括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2名,特别研究助理1名,工程师1名。
天然林碳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方向:负责人王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主要从事森林土壤有机质形成与稳定工作,开发了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微生物周转过程的研究技术,阐明了微生物驱动土壤有机碳循环的关键机制,揭示了全球变化下土壤碳汇潜力变化的驱动机理。该研究方向团队成员15人,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7名,助理研究员2名,特别研究助理5名。
农田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方向:负责人鲁彩艳,主要开展农田可持续利用的水肥调控技术,明确农田土壤氮素养分高效利用驱动机制与损失风险,阐明农田土壤碳汇功能及其提升技术,揭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途径和减排技术,实现黑土地增产与减排多重目标。该方向团队15人,包括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1名,特别研究助理5名。
稳定同位素技术研发与应用方向:负责人康荣华,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发和改进碳氮氧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以及相关分析仪器的功能改造和升级,研发氮同位素标记产品的制备装置,优化氮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建立小试规模的设备,实现氮同位素标记产品的自主生产。研究方向负责人研制了痕量气体自动浓缩富集系统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自动观测系统,团队成员研究背景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和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能够在本研究领域发挥各自的特长。该研究方向团队4人,包括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特别研究助理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