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正值席大大总书记发出“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两周年之际,“科尔沁-浑善达克战区”防沙治沙学术交流暨“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院士工作站启动会在赤峰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赤峰市人民政府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称: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主办,旨在深入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强化科技创新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赤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守利,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于潍,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教授,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所长朱教君研究员,国务院参事、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研究员,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吴秀丽研究员(原一级巡视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研究员,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党委书记金昌杰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6日上午,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内蒙古院士工作站(简称:院士工作站) 在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朱教君研究员作题为“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院士工作站发展战略规划”的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院士工作站建立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工作部署,包括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歼灭战,提出新时期荒漠化防治的挑战、机遇和问题,并设置院士工作站在今后三年间的攻关内容以及详尽的技术路线,以期打造/推广“治沙-管沙-用沙”一体化的“赤峰模式”,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现两大沙地功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文明建设范式。随后,作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生态试验站(简称:乌兰敖都站)站长闫巧玲研究员作题为“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生态试验站未来10年规划”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乌兰敖都站50余年的建站历程、基础条件、研究成果及未来计划,以期为院士工作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与会专家分别针对上述两个报告进行了点评,一致认为院士工作站的发展战略规划报告站位高、目标宏大、务实可行。针对院士工作站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很多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应在传统治沙基础上,做到生态治沙林与经济林结合、林牧结合、林农结合三个“结合”,扩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将AI赋能荒漠化防治、充分利用和完善乌兰敖都站长期监测平台的作用;将科技作为发动机驱动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借助院士工作站这个接口,促进“科技”和“工程”有机融合,实现科技前置与内置到工程规划和政府决策过程中,使科技全时长、全过程、全域参与到工程中,解决工程和地方的实际问题。
6日下午,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战区防沙治沙学术交流会上,共有九个报告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三北”攻坚战实施以来最新的防沙治沙成果,为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专家分别对每个报告进行了点评,并与每位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闫巧玲研究员介绍了“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成效评估研究”,提出了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对沙漠化治理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度;结合路-沙协同与权衡关系,确定了“以路治沙”模式道路建设阈值,据此总结了“以路治沙”模式的成功经验、甄别存在问题、提出应用场景,为北方半干旱区沙地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郑晓研究员汇报了“基于全量水资源-新干燥度指数植被构建技术”。针对“三北”地区水资源持续下降、如何实现“以水定绿”的瓶颈问题,基于全量水资源定义,利用多源气象-水文监测与遥感数据,明确了三北地区降水量、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资源量,并获取了新干燥度指数;结合天然乔、灌、草空间布局,识别了乔灌草分布阈值,据此形成了三北地区的区划方案。
齐珂博士介绍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复合系统)协调度及其在荒漠化综合治理中应用”。针对目前沙区复合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不清、区域综合效应发挥机制不明的问题,建立“复合系统协调度”量化方法与“协调度-约束”双系统机理模型;以协调沙区“三生”为设定目标、以全量水资源为核心约束进行模型推演,提出沙区复合生态系统格局优化方案。
宋立宁研究员分享了“沙地樟子松衰退机制研究”。针对三北工程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问题,明确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土壤水分胁迫、水源受限、水量失衡和“林田水草沙”综合系统失调机制,系统揭示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理,提出了衰退林生态恢复对策,为三北工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郝广友研究员汇报了“树木水力安全与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针对水资源约束下沙地樟子松早衰、杨树“枯梢”和“小老树”等问题,证实了防护林树种衰退的重要生理机制——水力限制及其对碳平衡的不利影响;揭示了不同树种的水力结构对其在异质性造林环境中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的生理机制,为三北地区造林树种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王永翠副研究员介绍了“沙地植物种群更新机制及稳定性维持技术”。针对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种群更新难以维持的瓶颈问题,解析沙地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机制;据此形成了“多样性促进稳定性”的沙化草地近自然恢复技术、光伏阵列下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空间配置技术等沙地植被恢复技术。
高添研究员分享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三北’工程攻坚战”。针对“三北工程区植被条件与环境要素复杂,多源数据获取难、实验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等挑战,基于气候智慧林业(Climate-Smart Forestry)研究框架,分析了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数据获取与立体感知、多尺度智能数字孪生和防沙治沙管理系统的研究案例,探索数据获取、模拟分析和管理决策的科研范式变革途径。
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赵鸥研究员介绍了“西辽河上游沙地综合治理与持续经营技术”。探索了造林适宜比例及榆树疏林草原群落维持技术,研究治理区域内植被演替规律,分析了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了与西辽河上游沙地类型匹配的适宜治沙模式。
程瑞春研究员介绍了“赤峰市珍稀果松嫁接技术创新与应用”。针对樟子松、油松人工幼龄林经济效益低下、珍稀果松异砧嫁接“接穗高生长、保留芽数量和嫁接成活率三者难以兼顾”等问题提出了技术方案,进一步确定了适宜半干旱区珍稀果松的嫁接方法,为提高樟子松、油松人工林幼龄林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朱教君研究员总结发言,感谢各级政府、相关单位,以及各位专家对院士工作站建设的大力支持与认真指导;期待今后将以该工作站为平台,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防沙治沙落地实效,为赤峰市农林事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多贡献。
为了更好落实院士工作站相关工作,6月7日,朱教君研究员、冯仁国研究员、路战远研究员、吴秀丽研究员等专家学者考察调研了赤峰市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翁牛特旗。专家一行先后考察了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防沙治沙示范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乌兰敖都站沙地植物园和站区。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专家深入了解治沙模式、工程技术措施、生态产业发展、光伏+治沙等情况,实地了解了乌兰敖都站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乌兰敖都站未来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赤峰市是京津、辽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自西向东主要分布有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总面积2613万亩,占全区52%,是两大沙地歼灭战的核心区域,也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席大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荒漠化防治与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朱教君研究员应内蒙古赤峰市委、市政府邀请,依托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下设事业单位),建设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内蒙古院士工作站,工作站执行期从2025年6月至2028年5月。该院士工作站将围绕沙地歼灭战的工程与生物措施综合技术、沙化土地的林草生态系统可持续营建技术、沙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路径开发、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协调技术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健康维护与近自然恢复技术,以及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助力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全力打好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切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赤峰市委组织部、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赤峰市科学技术局、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赤峰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代表也参加了揭牌仪式。
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赤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守利致辞
朱教君研究员作题为“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院士工作站发展战略规划”的报告
考察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防沙治沙示范区
考察翁牛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考察乌兰敖都站沙地植物园